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The Met)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和卢浮宫(The Louvre)齐名,也是全世界游客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 1872 年 2 月 20 日开放,当时位于纽约市第五大道 681 号的一幢大厦之内。随着馆藏品的迅速增加,博物馆与纽约市商议后,得到中央公园东侧的一片土地作为永久馆址,被称为 「The MET Fifth Avenue」。
全馆收藏的珍品超过 200 万件,被分为 19 个馆部进行展出。永久收藏品的代表有来自中国及古埃及的艺术品,欧洲名师的油画及雕塑,还有大量的美洲及现代艺术展品。博物馆亦收藏了不同的乐器、服装、饰物,以及古代的武器及盔甲。除了常设展览外,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全年组织与举办种类繁多的大型巡回展览。
近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按照「无权利保留协议」(Creative Commons),将 37.5 万张高清图像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版权,任何人都可以到其官网搜索、免费下载,以及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分享。此前这些图片仅限于学术交流等非商业用途,想要下载大图必须提前申请。
为了让大家更高效的参观,也更深入的了解藏品的背景知识,现将自己整理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游览攻略与学习欣赏心得分享给大家。除另做说明外,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官网。
购票方式与参观小贴士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分别在三个楼宇内设展:
- The MET Fifth Avenue 是主馆。
- 布洛伊尔分馆(The MET Breuer)在离主馆 7 个街区的 75 街上,主要陈列现代和当代艺术品。
- 修道院分馆(The MET Cloisters)隐藏在曼哈顿岛西北角的「泰伦要塞公园」(Fort Tryon Park),展示中世纪的欧洲艺术品。建筑本身也很有艺术性。
三个展馆实行一票通,当天有效。买票有两种方式:
- 官网在线购买:成人 $25、65 岁以上老人 17、学生 12、12 岁以下免费。
- 在博物馆售票处购买可能要排队,价格可以自定(the amount you pay is up to you),建议票价同上。
如果在 NY 居住,可以加入他们的会员,有多种级别,会费在 $70-25,000 之间,可享受更高端、个性化的权益,如会员艺术沙龙、夏日晚宴舞会的门票权等。
另外,多种纽约市游览套票都包括大都会博物馆门票:
- City Pass:一次性购买包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 6 个景点门票。
- The New York Pass:以游玩天数来设置档位的通票,同样也包含大都会博物馆门票。
- New York City Explorer Pass:可以从 50 多个景点中选取若干个组成游览包。
参观小贴士:
- 除塑料瓶装水以外,大都会博物馆内不允许携带其它食品与饮料。
- 馆内不允许使用摄像机与闪光灯。周一至周五允许使用三脚架,且需要在大厅前台领取许可证。
- 除铅笔外,馆内不允许携带其它笔。
- 婴儿手推车与轮椅可在馆内推行。
- 大件行李、登机箱不允许带入馆内也不提供寄存,建议不要携带行李去博物馆,也不要在馆中背书包。
- 如果需要给手机充电,可以去一楼大厅,那里可以容纳大批游客。馆内其他地方几乎没什么充电插座。
主馆游览和欣赏的建议
The MET Fifth Avenue 主馆展区在 1 楼和 2 楼,官方建议按横过来的「日」字游览。一层按逆时针方向,由宏伟大堂(The Great Hall)高耸的拱形结构进入右手边的埃及艺术(Egyptian Art),然后依次是美国之翼(The American Wing)→ 兵器与装甲(Arms and Armor)→ 中世纪艺术(Medieval Art)→ 欧洲雕塑与装饰艺术(European Sculpture and Decorative Arts)→ 现代与当代艺术(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非洲、大洋洲、美洲艺术(Arts of Africa, Oceania, and the Americas)→ 希腊和罗马艺术(Greek and Roman Art)。
然后上二楼,从以我们中国为代表的亚洲艺术开始继续逆时针参观,经亚洲艺术(Asian Art)→ 美国之翼(The American Wing)→ 欧洲绘画(European Paintings)→ 摄影艺术(Photographs)→ 19 世纪与 20 世纪早期欧洲绘画与雕塑(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European Paintings and Sculpture)→ 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中亚与南亚后期艺术(Art of Arab Lands, Turkey, Iran, Central Asia, and Later South Asia)→ 古代近东艺术(Ancient Near Eastern Art),最后来到一楼的商店看看有没有喜欢的纪念品带回家。
对于这种超大型的博物馆,如果仅是走马观花的浏览,您会发现走过一圈后并没有记下什么,甚至连之前看到的展品都会忘记。但如果提前做一些功课,最多选择 30 件展品,并在每件艺术品前花上 5 分钟欣赏、研究,穿梭于不同的时期之间,发掘不同艺术家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就会有一个更充实而难忘的经历。
我成长于 80、90 年代的中国大陆,并没有经受过太多艺术方面的教育,对于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不高,只从课本中听说过一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面对着这些传世珍宝,拍卖价格动辄几百上千万美元的藏品,真是不知该如何欣赏,所以在去参观前做了一些功课,试着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去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去探寻它们与时代之间的联系,收获颇丰。那么,我就按照刚才提到的游览顺序,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最著名的、非常值得仔细品味的永久性陈列的展品。
第一层的埃及艺术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埃及艺术品(Egyptian Art)很丰富,在数量上可以说是埃及境外数一数二的。按照时间顺序陈列的展品使游客能够跟随其历史发展轨迹追寻这一伟大文明的艺术成就,其时间跨度从人类在尼罗河沿岸定居起,直到法老时代象形文字的停用及古老仪式的逐渐废弃为止。古埃及文化用既直接又一致的艺术语言生动地表现了自然形态和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使埃及馆深受游客的青睐。
朋内布墓室
朋内布墓室(The tomb of Perneb)把我们带进埃及艺术藏品馆。朋内布是一位负责给国王披袍加冕的宫廷官员,这座 4400 年前(约公元前 2381 年-2323 年)的墓室由埃及文物处挖掘,1913 年博物馆从埃及政府买下,从 1916 年起在这展览馆里展出,算来刚过完 100 年。
进入墓室门口后两旁是朋内布的肖像,这是先人的亲戚和教士们祈祷和拜祭的地方。埃及人认为人死后仍然有生命,许多伟大的艺术品和建筑都反映这种信念。墓中有各种密密麻麻的装饰壁画,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图像会活起来,所以画上了多名手持祭品的侍从奉上各式食物,希望他们不断地为先人供应。
墓穴上部结构包括一件彩绘的祭室,由一道玄关与墓园相连。祭室内一道壁龛式门廊(假门)提供了一条与死者进行象征性接触的渠道。大都会博物馆不仅有这间装饰精美的祭室,还有与之相连的墓园以及一间用于安置朋内布雕像的副墓室,共同形成了一座墓群,其完成程度在博物馆收藏界是独一无二的。
海娜塔薇之棺
公元前 1000 年,海娜塔薇是阿蒙-拉(Amun-Re)的仪式歌手;Amun-Re 是最高级别的神:太阳神。海娜塔薇 21 岁去世,葬在一个之前用过、未经装饰的地穴里,但这组棺椁上色彩鲜艳的绘画足以弥补地穴墙壁缺乏装饰的不足。
外棺上华丽的图案描绘的是一具戴着装饰面具和护身珠宝、裹在白亚麻布里的木乃伊。木棺的胸腹部,是一只圣甲虫向上推着太阳,象征着太阳升起与重生。两旁趴坐的狼是阿努比斯神(Anubis,死亡之神),下方张开双翼保护着棺椁的是努特女神(Nut,天空之神)。下方的四层图画分别描述了海娜塔薇身着金色礼服向绿皮肤的奥西里斯神(Osiris,冥王)祈祷;荷鲁斯(Horus,法老守护神)的四个儿子分别保管者死者的肠胃肝肺;阿努比斯神在守护着权杖;伊西斯女神(Isis,古埃及传统中的家庭、爱情与爱之女神)和涅芙狄斯女神(Nephthys,生育之神)呈现哀悼的姿势,她们上下颠倒,是为了使海娜塔薇头上的面具可以看到。
在这些图画周围与木棺的侧面有几组金黄色的象形文字,大意为「我的母亲努特,请用您的双翼覆盖着我的脸庞,让我就像不朽的星辰,不会再经历第二次死亡」。「海娜塔薇之棺」是一组木棺,除外棺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内棺,像欧罗斯套娃一样成殓着这位曾经的歌手。
丹铎神庙
古埃及的神殿不是让信众进行祈祷的场所,而是神灵住的地方。祭祀在主持祭祀仪式时会请出神龛里的大神雕像,放在能看到尼罗河的平台上,让老百姓都可以和神灵见上面。
与埃及的其他宏伟神庙相比,丹铎神庙(The temple of Dendur)的规模微不足道,但它仍然拥有一座神庙的所有基本组成部分:大门、门廊、祭室和神堂。门廊圆柱上刻着花纹,展现了古埃及的天地观,神庙代表人世间,刻出来的植物通过神庙向屋顶生长,代表了从肥沃的土地向天空伸展。石门与寺庙的入口上方是日轮(Sun disk)的图像,由天空之神荷鲁斯的双翼环绕着。
墙上的浮雕描绘出法老向神灵供奉祭品的画面。因为当时埃及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所以法老王其实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大帝(Caesar Augustus)。
1960 年代埃及政府将这座建于公元前 15 年的丹铎神庙赠与美国,以嘉奖美国在保护努比亚(Nubia)历史遗迹中提供的援助。这座神庙若不被拆除,应该已淹没在阿斯旺大坝(Aswan Dam)之后的尼罗河水中。
第一层的美国之翼馆
大都会博物馆的美国馆主要展出 1920 年以前的美国艺术品。这里侧重 17 和 18 世纪来自北美东海岸殖民地的艺术品和物件,以及随着美国在北美大陆的扩张而延续到 20 世纪早期的艺术品。美国馆还因收藏了全世界最有名的两幅美国绘画而自豪,它们是埃玛纽埃尔·罗伊茨的《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和约翰·辛格·萨金特的《X 夫人》。
查尔斯·安格哈德大厅
查尔斯·安格哈德大厅(The Charles Engelhard Court)是纽约最具有吸引力的大型公共空间,可以探求全球最具规模的美国艺术收藏品。庭院里有大型的美国雕塑,中央最醒目的是奥古斯塔斯·圣-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所做的持弓箭的女神《戴安娜(Diana)》。庭院的北端矗立着有历史价值的大理石建筑外墙,它以前是曼哈顿华尔街一家银行的正门,建筑设计完全对称,每一部分都完整均衡,给人稳重雄伟的感觉。圆柱是几百年前希腊和罗马的建筑风格,19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建筑师从古典建筑处取得灵感,在创作过程中借用古建筑的创作形式再加以创新。
它的对面也是一面建筑物外墙,比较近期,风格却截然不同:这里也有一排圆柱,圆柱顶端是一束束鲜花似的装饰,这些圆柱来自罗莱顿大宅(Laurelton Hall),由艺术家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Louis Comfort Tiffany)设计,1902 年至 1905 年之间在纽约牡蛎湾(Oyster Bay)建成,他把这座大宅视作艺术品,设计大宅里每一部分的时候都表现自己的美学理想。
他的灵感来自大自然和艺术,以革命性的风格和技巧运用各种素材来装饰。前廊外观很像 17 世纪印度的设计,圆柱顶端的设计灵感来自大自然,有几种不同花色的花蕾、鲜花和豆荚,圆柱后面是彩色玻璃,蒂芙尼就是以这些玻璃闻名天下(美国艺术馆中很多作品来自蒂芙尼家族,今天全球的用户都非常喜欢他们公司的首饰)。
《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
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由德国艺术家埃玛纽埃尔·罗伊茨(Emanuel Leutze)于 1851 年创作,描绘了国父乔治·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the Delaware River)的景象。
1776 年 12 月 25 日,华盛顿带着 2500 人在新泽西的特伦顿(Trenton)向黑森(Hessian)雇佣军发动进攻,成为美国独立战争中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脸迎向照射来的阳光。画中的整体色调偏暗,是因为渡河发生在黎明时分,但红色的亮点却贯穿了整幅画作。虽然可以看到远处跟在后面的船,但画面特别强调了第一艘船。
画中明亮的天空背景突出了船上的华盛顿将军,旁边乘坐着当时美国殖民地各个种族的人,包括船首和船尾戴着苏格兰帽子的男人、面向船尾划船的非洲血统的士兵、两个西部火枪手、两个戴着宽边帽子的农夫(其中一个头缠绷带),一位穿着红衬衫的桨手,在船后部还有一位穿着美国原住民(Native America)服饰的人。这些人代表着新的美利坚合众国,随着华盛顿通往胜利和成功。根据 1853 年的展览目录,站在华盛顿旁边,手擎国旗的人是美国第 5 任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靠在船边上的人是纳撒内尔·格林(Nathanael Green)将军,手扶着帽子的是爱德华·汉德(Edward Hand)将军。
洛伊茨是在德国创作的这幅画,他对这个事件的描绘在美国和德国都获得了好评。这件作品享有盛名的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家所选择的题材迎合了 19 世纪中叶活跃的民族主义情感,巨大的尺幅也增加了其感染力。此画由纽约商人马歇尔·罗伯茨(Marshall Robert)花 1 万美元(当时是非常高的价格)买下,几经易手后,最终由约翰·斯图尔特·肯尼迪(John Stewart Kennedy)捐献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至今依然受到推崇,其中一份副本挂在白宫西翼接待区,是美国艺术中最著名、刊印次数最多的图像之一。
《X 夫人》
戈特罗夫人(Madame Pierre Gautreau)出生在路易斯安纳州,是巴黎的社交名媛,因她高超的装扮技巧而闻名。画家萨金特(Sargent)希望画她的肖像并展出画作来增加自己的名气,所以作这幅画没有佣金。在与模特的配合之下,萨金特突出了她大胆的个人风格,将画作表现为她长裙的右肩带正从肩上滑落的瞬间。
这幅画在 1884 年的巴黎沙龙展上受到的奚落多过赞赏,于是萨金特重新画了这幅肩带在正常位置的画并保留了原作。最后当他把这幅画卖给了大都会博物馆时说:「我想这是我最好的作品吧」。
第一层的武器与盔甲馆
数千年来,武器和盔甲(Arms and Armor)在几乎所有文化中都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的优秀代表常常展示了那个社会和时代最高的艺术和技术实力,形成了艺术史和物质文化中的独特一笔。1890 年代,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获得首批武器和盔甲藏品。1904 年又收入了大量的日本和欧洲武器精品并因此获得国际认可,遂于 1912 年成立了单独的武器与盔甲部门,至今在美国同类收藏中仍是独一无二,其 14000 多件收藏品的广博程度在全世界位居前列。
乔治·克利福德的盔甲
在世界各地,精心制作的武器和盔甲是统治者的基本装束。这些武器和盔甲制作精巧,不论设计、修饰和工艺,都达到最高标准,本身就是艺术品。乔治·克利福德的盔甲(Armor of George Clifford)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幅盔甲在 1580 年代由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军械厂制作,这是保存最完好并且配件最多的一件,它代表了这一流派在技术和装饰工艺上的巅峰水平。锻造钢铁本身需要很高的技巧,这些制作盔甲的大师更多做了一些工序,使盔甲更华丽。他们把金属加热到极高温,让它显出鲜亮的蓝色,然后在所有表面刻上极为精美的图案、镀上水银,图案是设计独特的都铎玫瑰和鸢尾花。
这套盔甲上刻有多个由英文字母 「E」 背对背组成的纹饰,那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的标志。穿着盔甲的坎伯兰第三公爵乔治·克利福德(George Clifford, Third Earl of Cumberland)在比武的时候代表伊丽莎白一世而战,被任命为「女王护冕者」(Queen’s Champion),因此女王特别委托皇家工厂为他和马匹制造这套独特的盔甲以作为奖励。盔甲的精湛工艺反映了女王的崇高地位,在许多不同的文明当中,精美的艺术品的确为统治者增添荣耀。想想看,刚才在单铎神殿墙上看到的奥古斯都大帝就是一个好例子。
第一层的欧洲雕塑与装饰艺术馆
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馆(European Sculpture and Decorative Arts)起初接受了时任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的金融家摩根捐赠的 1600 余件法国装饰艺术品。时至今日,这个展馆有约 6 万件艺术品,大至巨型大理石喷水池,小至微型宝石雕刻,不一而足。
这里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尤其是青铜小雕像)与花饰陶器、18 至 19 世纪的法国雕塑、法国和英国家具与银器、以及法国和德国瓷器等收藏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还设有一些著名宅第中的完整房间,如来自意大利古比奥的 15 世纪书房,来自西班牙贝莱斯布兰科的 16 世纪庭院,来自 18 世纪法国府邸中的几间客厅,以及由罗布特·亚当设计的两个精美的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房间。
古比奥公爵府的书房
不论古今,艺术家都想用骗倒眼睛的手法模仿大自然,这种渴望在 15 至 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尤其强烈,古比奥公爵府的书房(The studiolo from the Ducal Palace at Gubbio)是个很好的例子。
整体看来,整个房间家具齐全,墙壁上方有半开门的橱柜,下方有长凳、甚至还有凳腿的影子,原来这全是视觉错觉。细心瞧瞧这堵墙,您会发现整个装饰都是由成千上万块切割成不同形状的木片精心镶嵌而成,制造出来的假象出神入化,形成非凡的效果。这是费代里科·达·蒙特费尔特罗(Federico da Montefeltro)公爵的私人僻静之所,是他在意大利古比奥(Gubbio)城大宅里的一个小房间。
费代里科是意大利杰出的军事领袖,但熟读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和历史,而且他对艺术的喜爱与支持也是令人称道的。格子装饰的橱柜里有乐器、量度工具、书本、科学仪器以及鸟笼,这是他避世的地方,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对学习的热忱,沉浸在学习当中。这间书房是文艺复兴时期室内装潢的辉煌典范,在视觉艺术方面把物品和人物逼真的重塑、刻画正是文艺复兴传统的一部分。
德·泰赛酒店的会客室
18 世纪法国的室内设计,以装饰豪华著称。没有见过奢华装饰的人,特别是当年过着清教徒式生活的美国人对于这种极尽奢华有点戒心。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在当总统之前到欧洲去过两次,其中一次回来以后在 1778 年写到「我总觉得生活越奢侈、道德越败坏」。像这样一个房间,德·泰赛酒店的会客室(Grand salon from Hotel de Tesse),必定考验了亚当斯的道德标准。
房间的水晶吊灯、精美的家具,每一件摆设都是刻意用来吸引人。与刚才参观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小房间只是用来自己学习不同,这房间是要和别人分享,尽管分享的对象仅限于特别邀请的嘉宾。经典巧妙的装饰装点出雅致讲究的氛围,房间里的陈设展示 18 世纪社会人们最喜爱的消遣:墙上的肖像画是女子为竖琴调音,反映当时人们对音乐的品味;壁炉前有一只野猪、一头母鹿,暗示主人有狩猎活动;壁炉台上的大钟有爱神厄洛斯(Eros)的形象。
有些摆设也反映主人对才智和新事物的喜好,就像墙边的桌子上有一个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的半身画像,他是备受赞赏的文人学者,也是有争议性的思想家。这个充满时代性的房间,表现了 18 世纪后期的法国精神,这种组合了特定时空装潢的展示是为了让参观者了解当时的整体脉络。
这房间里有些家具是特别为玛丽·安托曼内特皇后(Marie Antoinette)制作;Marie Antoinette 是路易十六的王后,在法国革命中上了断头台。房间中央的桌子特别珍贵,是家具大师利兹内尔(Jean Henri Riesener)的创作,尽管皇室管理人员认为他制作的家具价格高昂甚至荒谬,可是他的作品深受皇室喜爱。
这张桌子精心镶上木板和镀金铜装饰,还有以机械装置操作的活动配件与暗格,用以升降桌面或改作不同用途,如书桌、梳妆台、饭桌等等,站着或坐着用都可以,玛丽皇后生下孩子之后的几个星期里一直用着这张桌子。
珀尔修斯与美杜莎的头
来到雕塑大厅您会发现周围的空间陡然亮堂,这里以前是在博物馆外面的,旁边是美丽的砖墙,有三个很大的石拱门,曾经是博物馆的南入口,马车可以从中央公园直接开进来。
这里现在摆放着 17 世纪至 20 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雕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尊手上拿着头颅的大型雕塑,珀尔修斯与美杜莎的头(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 由意大利大师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创作。珀尔修斯是希腊神话里的英雄,他砍掉了蛇发女妖美杜莎(Medusa)的头。传说中美杜莎的眼神可以把人变成石头,珀尔修斯在战斗中不敢直视她的眼睛,就用盾做镜子,挥刀战胜了她(这件事我还是在《圣斗士星矢》中知道的)。
这件作品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例子,显示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艺术深深受到古典主义的艺术和题材的影响。
乌格里诺和他的儿子们
附近还有一件不可错过的作品,是 19 世纪法国艺术家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创作的大理石雕刻艺术群《乌格里诺和他的儿子们》(Ugolino and his sons)。当中的裸体男子表情非常痛苦,周围是年轻人围绕着他,这是乌格里诺伯爵(Ugolino)和儿子受罚的情况。
这件充满张力的作品题材来自但丁(Dante)的《神曲·地狱篇》,表现的是比萨的叛徒乌格里诺伯爵在 1288 年关在监牢中的情形。作品体现了人类的想象与恐惧:乌格里诺伯爵在痛苦挣扎、抗拒诱惑,拒绝做难以想象的事,也就是在自己和家人快要饿死的时候吃自己孩子的肉(但 2002 年考古学家通过对乌格里诺伯爵的遗骨分析后,证实他们死于他杀)。艺术家创作的这组极富想象力、饱受折磨的人物反映出他对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无比尊敬,尤其是对梵蒂冈西斯廷教堂中的《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的崇敬。
加莱义民
窗户附近的六个大型铜像是著名的《加莱义民》加莱义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19 世纪后期,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为法国加莱市设计了这组铜像,纪念 14 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期间的一个重要事件。当时,英国军队围困法国的加莱市将近两年,而法国国王腓力六世(Philippe VI)不愿派兵增援,眼看着城市即将被攻陷,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最终加莱人乞降,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
五百多年后罗丹以戏剧化的形式、带有厚重感觉的雕刻、形象化的纪念这一历史上的英勇时刻。《加莱义民》分为两组,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
位于中间者胡须稍长,眼睛向下凝视,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人,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三个义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第一层的中古艺术馆
从 1873 年大都会博物馆获得第一件中世纪藏品,到 1917 年获得金融家兼收藏家摩根家族捐赠的 2000 余件艺术品开始形成雏形,再到今日相关藏品之丰富程度在世界也位居前列,中古艺术馆(Medieval Art)经历了长足的发展。收藏品涵盖从公元 4 世纪新罗马(Constantinopolis,君士坦丁堡)的诞生起,直至 16 世纪早期文艺复兴萌芽期间地中海地区和欧洲的艺术,包括了从古典晚期到早期拜占庭(Byzantium)世界的丰富艺术品。
中古时期崛起的拉丁教会成为最重要的艺术赞助者,来自巴黎城外的圣德尼皇家修道院(Basilique de Saint-Denis)、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irs)、亚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等重要建筑的彩绘玻璃窗唤起人们对教堂建筑鼎盛时期的记忆,见证着西方修道院和教堂曾经拥有的辉煌。其它哥特(Gothic)时期的佳作包括奢华的餐具以及轮流展出的挂毯,使人仿佛置身于中世纪晚期贵族的宫廷社会。
信步游览到中古艺术馆正中间的宽阔大厅中,给人身处教堂内的感觉,很适合展示欧洲的中古艺术。在中古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是艺术创作的主要赞助人,许多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为目的。
中世纪处于古代和现代之间,持续了一千多年,是段漫长和复杂的时期,覆盖了广大的地理范围,除了欧洲的作品以外,还有北非和中东的作品。这座大楼里有超过 6000 件中古时期的作品,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也是位居前列的。上图这座高高的闸门以熟铁锻造,这是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大教堂(Valladolid Cathedral)唱诗班用的隔屏,安装于 1763 年。铁屏后的展览馆藏了最早期的中古时期艺术品,您可以看到 2 世纪的黄金和玻璃纪念章,以及珍贵的瓷器、精美的圣物储藏柜、宝石、象牙等。
除了宗教艺术外,博物馆的中古艺术收藏品也有世俗艺术。这大厅里的展览品比较近期,许多是 13 到 15 世纪的作品,还有精美的雕塑。四周墙壁上有很多别致的挂毯,古代欧洲人非常珍视这些挂毯,喜欢用作室内环境的装饰,而且挂毯可以装饰到不同的城堡或住宅去,是方便搬运的豪华装饰。许多挂毯都是由当时的顶尖艺术家设计,主题包罗万象,包括宗教故事和王侯贵族有关的寓言等等。
萨拉戈萨的圣文森特传说及其遗骨史
还记得「美国之翼」中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的彩色玻璃作品吗?萨拉戈萨的圣文森特传说及其遗骨史(Scenes from the Legend of Saint Vincent of Saragossa and the History of His Relics)用的是同样的材料,处理手法却很不同,作者是比蒂芙尼早 650 年的一位欧洲艺术家。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大师,竟然能把普通的材料转化为出类拔萃的作品,实在不可思议。
这设计由色彩鲜明的玻璃片组合而成,在阳光之下就像宝石一样熠熠生辉。在教堂昏暗的环境中,彩色玻璃产生神秘的效果,强调教堂的神圣感,假如要表达光辉的感觉,彩色玻璃就是理想的媒介。13 世纪中期,巴黎的圣日耳曼德佩(Saint-Germain-des-Pres)修道院安装了以圣文森特(Saint Vincent)为主题的彩色玻璃,这里的玻璃窗是圣日耳曼德佩教堂中两个玻璃窗的片段组成的,玻璃上的人物说出了一段与教堂历史有关的故事。
接近窗户中央的两个四分圆里,有两个骑马的男子,他们头戴王冠,身穿长袍,显示王族身份。他们是法国早期的两位亲王,从西班牙带来了圣文森特的圣物。圣文森特大约在公元 304 年殉道,所谓圣物就是他的遗体或遗物,备受尊崇,其遗物之中有一件上衣,辗转来到这教堂。
这作品值得欣赏的地方,是可以用明快的设计清楚的把故事说出来,6 组的玻璃片叙述不同的场景,圣文森特与罗马地方总督达契安(Dacian)的对峙、被捕、受刑、殉道与升天。富有表现力的线条,独特的姿态,把戏剧性的场面深刻、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些装饰玻璃清楚地显示出,13 世纪中期,巴黎已成为一种新的、极富表现力的玻璃绘画风格的中心。
第一层的非洲、大洋洲、美洲艺术馆
非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展览馆(Arts of Africa, Oceania, and the Americas)的近 12000 件藏品取自广泛多样的文化传统,跨越四十个国家、四大洲和数千个岛屿。馆内展出的艺术品包括人像雕塑和面具、金银装饰品、器皿、纺织品以及纪念性的木雕和石雕。将这些迥然不同的艺术传统联系起来的是一些宏大的主题,其中包括很多作品在宗教中扮演的角色,比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其他超自然崇拜等;以及作为权威的象征,比如为社会、政治和宗教精英所做的器物。
美洲原住民的黄金工艺品
自古以来,黄金一直令人迷醉,通常只用作最高贵的用途。想想刚才法国时代展馆里的镀金家具和乔治·特里夫特的盔甲,这里金光闪闪的金品来自哥伦布时期的美洲,也就是哥伦布 1492 年登陆美洲之前的时代。
中、南美洲有丰富的黄金资源,美洲民族包括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Aztec)和秘鲁的印加人(Inca),都以大量黄金歌颂统治者和神灵。古代的美洲人用黄金制作工艺品已经至少 3000 年,用作装饰、礼仪和丧葬等用途。黄金本身有着精神和象征意义,拥有黄金、穿戴黄金彰显了统治者的特权,在许多文明当中,统治者对黄金有绝对控制权。
美洲的黄金几百年来一直是外族开拓者、殖民地征服者和机会主义者热切追求的对象,他们寻找这种贵重金属最终目的都是把它熔掉,制成金条。可是对于古代美洲人来说,黄金一定要制成有力量的神灵的形象才有价值,有作品抽象的表现了人的形体,也有大量野兽模样的形象,丰富多彩。看到这些精美的黄金工艺品,我一下子联想到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的那本著名纪实文学《人类的群星闪耀时》(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中描写到西方探险家初抵美洲大陆,看到原住民持有大量黄金制品时那副贪婪的嘴脸。
比思柱
位于大洋洲的太平洋群岛上有多重不同文明,许多艺术品都是宗教文明的产物,而每种文明又都有独特的艺术传统,有的地方擅长制作小巧的艺术品,而这个展览馆展出的最大型的作品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柱子 — 比思柱(Bis Poles),又叫「祖先柱」。
新几内亚西南部的阿斯玛特(Asmat)民族相信,每当有人死去,部落内就产生了不平衡、十分危险,必须由在世的人补救。制作比思柱就是恢复部落秩序的仪式:一群男子用树刻成柱子,柱子上的每个人像代表已经死去的人,当中的一条根在顶部突出来象征着翅膀,柱子底部通常会雕刻一艘独木舟把逝者载往阴间。柱子完成后这群人便把它竖在举行仪式的房子外面,整个部落举行盛大的仪式向死者致敬,把他们的灵魂送到祖先的世界。
仪式完成后,比思柱便送回树林中去,柱子在树林里慢慢腐化,人们相信它的超自然力量会逐渐渗入到泥土中去,保佑当地农作物丰收,死亡的威胁已经转化成滋养在世者的源泉。
太后胸饰面具
伟大的艺术往往和生命的终结有关。在世界的另一端,人们用另一种方式向死者致敬。这个雕刻精美的象牙脸谱,太后胸饰面具(Queen Mother pendant mask),来自贝宁王国(Benin),也就是今天的尼日利亚境内,是 16 世纪初的艾喜吉王(Esigie)请人刻画的母亲肖像。艾喜吉王在位期间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母亲是他最信任的顾问,他特别封母亲为「母后」来显示她的荣耀,并赋予她与其他男性首领一样的权力,更以许多精美的肖像为她建立不朽的形象,这个肖像就是其中之一。
在贝宁王国,象牙代表着洁白、纯净,是海神奥鲁昆(Olokun)的象征,同时象牙吸引了来自葡萄牙等西方世界商人的财富,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这脸谱不仅记录出国王母亲的容貌,还表现出她的美德,特别是那平静祥和的表情,像是反映她的智慧与力量,还有那像冠冕一样的头发,刻出小小的葡萄牙商人样子和泥鱼(Mudfish,其实是一种非洲肺鱼)的造型彼此相牵,泥鱼是水陆两栖,象征王权既属天赐又扎根于民的双重特质。
这脸谱不仅代表一个备受尊崇的人,也是个护身符,以坠子的形式佩戴在身上,这是君主出席国家仪式时所穿礼服的一部分。附近的展览柜展示非洲艺术作品,雕塑、金属制品、雕饰、脸谱和礼仪用品,选用不同的材料,来自非洲大陆的多个不同文明,请留意这些物品的功能和他们别具一格的美感,您会发觉这些物品会让人了解不同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某个部落最热切奉行的原则和信念。
第一层的希腊与罗马艺术馆
我们马上又来到另外一个时空,回到欧洲古典时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古希腊和罗马藏品(Greek and Roman Art)包括从约公元前 4500 年到公元 330 年间的 17000 余件作品,展现出古典世界的艺术多样性和艺术成就。
这里涵盖的多元文化绝不仅限于希腊和罗马: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帝国疆域从不列颠和西班牙一直延伸到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北非。展馆中有约 7500 件作品在展出,小到有雕饰的宝石和钱币,大到纪念雕像,反映出古代艺术家使用过的几乎所有创作材料,包括大理石、青铜、象牙、琥珀和木材等。该馆的塞浦路斯雕塑、希腊彩绘花瓶、罗马大理石和青铜肖像、罗马壁画等都非常有价值,尤其是玻璃和金银制品在全世界均数佳作,而古风时期的阿蒂卡雕像更是雅典之外首屈一指的收藏。
雕有酒神戴奥尼修斯和四季神的浮雕石馆
纪念死者是古今艺术的一项重要功能,回想之前参观的「朋内布之墓」就是个好例子。这里展示的是雕有酒神戴奥尼修斯和四季神的浮雕石馆(Marble sarcophagus with the Triumph of Dionysos and the Seasons),堪称葬礼艺术品中精致的典范,上面刻着装饰,制作于古罗马时期,比最初看到的埃及坟墓要迟 2600 年,可能是为罗马一位富裕的主顾而刻。死者的亲友前来拜祭的时候会看到石棺,欣赏它的工艺。
石棺以大理石雕刻而成,深浮雕工艺出众,有些人物甚至整个突出,留下深深的影子。位居中心骑着豹的是酒神戴奥尼修斯(Dionysos),欢乐的人群簇拥在他身旁,参与狂欢的人和动物一共有 40 个,戴奥尼修斯旁边的四个高大的男子是四季的化身(从左至右分别是冬、春、夏、秋),暗示着欢乐场面将维持很长时间。石棺的头尾也有两个比较大的人物,是大地和水的化身。
石棺是在三世纪后期雕刻而成,当时罗马帝国正逐渐衰败,可是帝国的版图仍然覆盖整个地中海,从英国到美索不达米亚,从俄国到利比亚,都是罗马帝国的范围,埃及单铎神殿就是在罗马统治埃及的时期建成的。
博斯克雷尔别墅遗址
公元 79 年,意大利南部维苏威火山(Vesuvio)爆发,火山灰把附近的庞贝(Pompeii)和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古城掩埋,熔岩把那不勒斯湾附近的建筑物都保存下来,包括庞贝城附近的这座别墅,Cubiculum from the Villa of P. Fannius Synistor at Boscoreale,以及当中的这个卧室和画满壁画的墙壁。
壁画开启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使得房间不再狭窄。房间两旁有一垛几英尺高的假墙,装上红色圆柱,衬托出远处的景色。视觉上的效果欺骗了眼睛,例如柱子就画上了影子,这种手法我们刚才也见过,大约 1400 年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用上了。后面的墙上画了玻璃花瓶和水果盘放在储物架上,后面再远一点的山洞上有白色格子结构的拱门,小鸟在喷泉上方的藤枝上栖息,这景色的每一部分都希望给人真实的感觉,可这是一种特别的幻觉,观众被带到魔幻世界,而不是真实世界的重现。
这是一位罗马富人舒适的乡间别墅,让他暂时抛开都市的紧张生活,画出来的风景有着想象中的丰饶景象和一切在掌握之中的感觉。在罗马政局动荡和整个意大利陷入内战的公元一世纪,这一切都叫人向往。
库洛斯大理石雕像
请回头想一想我们开始时看过的埃及展馆,这个雕像大约在公元前 600 年创作的时候,埃及文明已经是古老文明了,那时候希腊雕塑家开始以三维雕塑表现人体,大规模的创作人像。库洛斯大理石雕像(Marble Statue of a Kouros)是早期的例子,可以看到雕塑家从埃及传统中汲取养分。
从侧面看,雕塑的姿势和埃及雕塑的形态遥相呼应,在艺术史上像这样从其他艺术借鉴的情形很常见,一群艺术家采用另一群艺术家的技巧,在应用过程中又加以改变。这青年的面貌虽然抽象,看上去却充满生命力,雕塑家把人像从大理石当中完全释放出来,小心翼翼的让他自己站起来。就像现实的人一样,这本身就是庞大的技术工程,要用雕像纤细的足踝承托大约 200 斤的重量,全无其他工具从旁辅助,可以想象其中的难度。青年的姿势是活动的,像是向前走一样,雕塑家以抽象线条的方式把青年的肌肉和纹理小心的表现出来。
后期的希腊雕塑家创造出来的人物更真实,在附近的展馆中有一些例子。希腊艺术家以人体为主要创作主题,在这方面希腊的一项重要创新就是裸体人像,从中表达活力、美感、甚至道德上的优越,这个雕塑也表现了这个特质,既古典又永恒,技艺超凡,是人类抱负的永恒见证。希腊和罗马文明在历史上是相通的,在艺术传统上着重人体,在视觉上呈现现实,西方后来的艺术家往往有同样的目标。
第二层的亚洲艺术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藏品(Asian Art)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 4000 年至今,包括来自中国、日本、朝鲜、南亚、东南亚和喜马拉雅王国等地的古今文化。
中国馆藏中的精粹包括大型佛教雕像、古代玉器、青铜器、书画作品,以及陶器、漆器、织物等装饰艺术品,还有一个静谧的中式庭院,为观众来到了无可比拟的欣赏体验。从中国艺术品可以看出与亚洲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如由共同的佛教信仰带来的形式和圣像符号,或从青花瓷和水墨画里体现出来的主题与技巧上的相似之处。
这里有很多我们流失的国宝,请驻足多待一会吧,怀着一种看望失散已久的「祖先」的心情来陪伴它们。
药师经变
在亚洲艺术馆入口处的墙上有一幅巨型中国佛教绘画,这就是著名的原属山西省洪洞县广胜下寺的《药师经变》(Buddha of Medicine Bhaishajyaguru):中央身披红色袈裟的药师佛结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胁侍两侧,再旁边有八大接引菩萨和十二神将,护佑各地受持药师佛名号众生。
佛教最能吸引信徒的教义有两点:一是长生平安富贵,二求死后超生极乐世界。而药师佛就是佛教执掌医药治病大权的佛陀,能够消灾祛病、延寿长生,所以非常重要。佛教自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其传播途径主要靠大德高僧讲经传法,但为普及劳苦大众,就利用绘画的方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佛经的文字内容,称为「经变」。央视《国宝档案》节目组称端坐中央的佛祖为「如来佛祖」,两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有文章通过佛祖的手印来判断此为药师佛,本文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提供的资料为主。
这幅壁画绘于元代,继承了中国民间壁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融入了中国佛像绘画的技法。佛像的造型沿袭了唐以丰满肥胖为美的审美观,药师佛及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的脸庞,皆圆若满月,慈眉善目,展示其慈善、宽容、智慧、禅定的内心世界。除端坐正中的药师佛身着袈裟,袒露前胸外,其余菩萨神将,都是穿着类似中国士大夫那样的长袍宽带,显得俊逸潇洒。衣服的皱褶自然生动;衣服的质感薄如蝉翼。凸显秀骨清像名士气韵。据博物馆考证介绍,此壁画由活跃于 14 世纪早期的画家朱好古所作。
那么这么珍贵的壁画是怎么来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呢?
在上世纪 2、30 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山西广胜寺也破败不堪,寺里的和尚无钱修庙,便将此壁画卖给两个美国古董贩。关于剥画出售的经过,《重修广胜下寺佛庙序》说的非常明白:「去岁(1929 年),有客远至,言佛殿绘壁,博古晋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士绅估价出售。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多年之憾,舍此不图,势必墙倾椽毁,同归于尽……」,遂以 1600 银元作价,卖给了他们,后经美国牙医赛克勒(Sackler)收藏并捐献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Sackler 后来还出资帮助北京大学创建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不过,此处的壁画只是广胜下寺壁画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被倒卖、重修、收藏于密苏里州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舍此不图,势必墙倾椽毁,同归于尽……」多么令人唏嘘的字眼,令人联想起当时僧侣们做下剥落壁画决定时痛苦无奈的挣扎,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他们变卖佛宝的耻辱。《药师经变》壁画不仅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也为我们敲响着警钟:国家积贫积弱,国宝都保不住。希望所有国人奋强起来,强盛中华,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北齐彩绘石雕观音菩萨像
这些大型的古迹都是中国佛教圣地艺术品的例子,佛教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后来传遍亚洲,是贯穿亚洲多个不同文明的元素。北齐彩绘石雕观音菩萨像(Bodhisattva, probably Avalokiteshvara)来自 6 世纪的中国,也就是南北朝时代。
菩萨是圣善的指导明灯,宁可延迟自己得道成佛的日子也要度化众生,所谓得道就是大彻大悟,完全觉醒的意思,超越七情六欲和百般苦难。这佛像有着菩萨佛照万国的意思,在视觉上糅合了多种传统特征,庞大厚重的感觉体现了「有诸内形于外」的上善境界。整尊造像雕工精美细腻,饰品华丽庄严,菩萨神态慈悲安详。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宝冠中央镶嵌一颗巨大宝珠。面形清秀,双目微垂,双肩披帛沿臂而下。观世音菩萨佩饰大量珍宝璎珞饰品即象征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怜悯,这也成为了后世观音菩萨造像的标准。
柉禁诸器
这组精美的祭祀青铜器(Altar set)包含一张器桌和十三件酒器,显示出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辉煌。不朽的设计、复杂的铜面装饰和精妙的浇铸工艺见证了当时成熟的艺术风格和先进的工艺技术。中间的方形桌台叫做「禁」,是为了摆放卣和樽等礼器用的,全世界只出土不到 10 件,而以整套出土的柉禁青铜器,全世界仅此一套,独一无二。
这套柉禁 1901 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附近,后辗转流落入慈禧宠臣端方之手。端方 1911 年死于四川保路运动,其后家道中落,其子弟于 1924 年将这套青铜器以约 20 万两白银的价格卖于美国传教士福开森,福开森又以 3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西汉彩绘陶舞俑
中国艺术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品采用的材料多样化。这里的陶器有差不多五千年的历史,为后期精美的陶瓷制品开创了传统。这个挥舞长袖、舞姿曼妙的跳舞陶俑(Female Dancer),是公元前 2 世纪朝廷官员陵墓中众多陶俑的一件。
与西方希腊罗马同时期追求准确、精密的人体解剖雕塑风格不同,中国这个看似简单的陶俑,艺术家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通过静止的雕塑表达动的概念。陶俑的右手在轻轻的后扬,把袖子扬到身后,往下看膝盖稍稍弯曲,右脚轻轻的往前探,左手的袖子垂下来,头也轻轻往前低一点,表现在这一瞬间,舞女就要往前挪步,袖子马上就要挥过来。用这几个不同的姿势来表现动态,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一件文物可以向观众讲述一个时代的精神,这个陶俑展现了当年汉代的文化,体现了当时的一种审美观点,表达了工匠所要表达的内容。
嫦娥执桂图
明代著名画家唐寅(唐伯虎)笔下的仕女图备受后人推崇,这幅画正是他的《嫦娥执桂图》(The Moon Goddess Chang E)。整幅画表现出它独特的东方神韵,图中的美丽女子从神情气质到衣饰风格都与上海博物馆中的《秋风纨扇图》非常相似,堪称姐妹双花。
画中描绘的女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只见画中嫦娥裙带飘拂、神情温柔,纤纤玉手中拿着一枝桂花,似乎在等着什么人的到来,而衣裙、披肩、腰带多以方折之笔描绘。唐寅用清丽圆细的笔触描绘了这位月中仙子的美妙身姿,虽然画面因为年代久远有些褪色,但更增添了一种古色古香和清新雅致的感觉。整幅画作不但凸显了唐寅深厚的绘画功力,也展现了这位明代文豪的过人才华。
唐寅创作这两幅画作到时候处于人生低谷期,他将自己愤懑不平的心态巧妙地隐含在了这些仕女身上。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是月中仙子,独居清冷的月宫中,在月宫中日日陪伴她的只有一株茂盛的桂花树,画中嫦娥手执的桂枝恰好表现了这个神话故事。因为桂花清香高洁,中国古代常用这种植物来夸赞出众的人物。
传说中月宫那株沾染了仙气的桂树枝叶只有超凡脱俗的杰出人物才能折到。嫦娥奔月后变为蟾蜍,因而月宫古时又称蟾宫,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蟾宫折桂」一词,来比喻在科举中金榜题名的才子们。然而蟾宫折桂却是高不可攀的,因此唐寅在画中又题诗一首:「广寒宫阙蕉游时,鸾鹤天香捲绣旌。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与最高枝。」他将这个美丽传说和这首诗一起融入自己的画中来表达他对自己科举没有中榜而无法释怀的愤懑和无奈的情感,而画中嫦娥神情依旧的为大家细诉着过往的故事。
康熙南巡图(第三卷:济南至泰山)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康熙皇帝从公元 1684 年到 1707 年间曾六次南下巡视,体察民情、视察河防、考察官吏、拉拢汉族精英。第一次南巡后,康熙在全国征选绘画能手来替南巡作画以歌功颂德,最终由清朝著名画家王翚担任总体设计,经过他的学生杨晋等多位画家历时三年的精心绘制,最终绘制出了共 12 卷,200 多米长的《康熙南巡图》。
这 12 卷《康熙南巡图》有 5 卷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是其中的第三卷,The Kangxi Emperor’s Southern Inspection Tour, Scroll Three: Ji’nan to Mount Tai。这幅图场面宏大、气势恢弘,生动地描绘了康熙皇帝南巡到山东祭拜泰山的情景。
画面开始为丘陵地带,一座城池出现在众山环抱中,即济南府。身穿龙袍的康熙皇帝亲自站在城门上目送先行队伍出城,视线所及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行进于绵延的山丘之间。随后他在一行人的簇拥护驾下翻山过河、穿过村落,前往泰山。泰山被誉为中国五岳之首,历代帝王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经常会去泰山祭拜、封禅。途中描绘了康熙在泰山隆重祭拜,虔诚地为天下百姓祈福的宏大场面。
过泰山后,山势逐渐平缓,画面至蒙阴县止。作者将皇帝南巡所经过的地方和事情如实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大量地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2014 年,《康熙南巡图》中第六卷的部分残本在法国一家拍卖行以 189 万欧元的高价拍出,可见其画作的价值。
乾隆南巡图第四卷(黄淮交流)与第六卷(大运河至苏州)
为了追羡康熙的遗风,乾隆在位 60 年期间也学着祖父的样子,从公元 1751 年到 1784 年间进行了六次南巡,足迹遍布江南。他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巩固统一、发展生产,和祖父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乾隆南巡图》绘于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 1764 年,由清朝宫廷画家徐扬独力绘制,公元 1776 年绘制完成。全画也分为 12 卷,绢本(正本)和纸本(画稿本)各一套,其中纸本 12 卷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绢本 12 卷则散落在世界各地,有的已下落不明。
画卷按照南巡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每一卷的内容都表现了一个明确的主题,以皇帝的出场为中心展开,描绘一个重要事件,或南巡中的一个重要驻跸地点。从御制诗的选择到地点的取舍,都反映出乾隆对南巡图所要描绘的内容有过考虑,经过了艺术的提炼与深思熟虑的加工。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是绢本中的第四卷和第六卷,分别描绘的是乾隆渡黄淮交流和驻跸姑苏的情景。在第四卷中可以看到许多修筑堤坝、疏浚河道的治理河工的画面,可见皇帝对其极为重视。而第六卷则描绘了当时苏州城的繁华市容及乾隆皇帝的隆重入城仪式:身穿着蓝衣的乾隆皇帝骑着高头大马,身边大臣随行簇拥,地方官员跪在两旁,围观人群熙熙攘攘,商贩叫卖声不绝,孩子们依然嬉戏玩耍,鳞次栉比的房屋、浓浓的水乡之情,都描绘的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文昭皇帝礼佛图
洛阳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描绘了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礼佛的情景,代表着中国雕塑技术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当时风俗画的发展演变历程。
纵观《皇帝礼佛图》(Emperor Xiaowen and his court),整个浮雕画面构图严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魏孝文帝位于图画的中心,只见他头戴冕旒,身着衮服,手持香炉,在一位僧人的引导下徐徐前行。在他的左右有两个侍者紧紧相随,他们身后又有两个手持羽葆的侍者,另有十余个大臣跟随在魏孝文帝的左右。礼佛就是向佛礼拜,以求消灾增福。礼佛的方式很多,包括雕刻佛像,供养塔寺,进香跪拜等,以此来表示自己的虔诚。在雕刻佛像的同时,出资开凿造像的人还会把自己的肖像雕刻在佛像旁边,这种浮雕就被人称为「礼佛图」。
中国北魏时期,能够出资造像的人,往往都是当时的统治者或皇室贵族。《帝后礼佛图》正是魏孝文帝的儿子,为了给他双亲歌功颂德所建。无论从大小、形制、精美程度上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皇室风范。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雕塑艺术,是以大小若干个面构成形体,可以称之为「面的艺术」。与西方的雕塑艺术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可以称为「线的艺术」,即以线成面,用线来塑造形体,「线」就是整幅作品的骨架,《皇帝礼佛图》就是很好的代表。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过了一楼的希腊罗马等西方雕塑的异国参观者,面对着充满东方神韵的《皇帝礼佛图》,无不流连驻足,他们难以想象,雕塑者仅仅运用线条就巧妙的体现出了丰富多变的衣褶、裙带,并且勾勒出人物的形体轮廓。而在《皇帝礼佛图》正中孝文帝表情安详地目视远方,仿佛也在回溯往昔的点点滴滴。
《帝后礼佛图》原本雕刻于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中洞里,1934 年美国人普艾伦(1928 年时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远东部主任)勾结北京琉璃厂古董贩子岳彬雇佣土匪花了数月将两幅浮雕盗凿下来,偷运至北京再运抵美国。如今《皇帝礼佛图》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而《文昭皇后礼佛图》则与另一幅广胜下寺的壁画一样,收藏在密苏里州的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中。
浮雕碎片经过数万公里的颠沛流离,很多部位已缺失、变形,纵有巧匠但也无法完全复原其本来面貌,皇帝身后的多位官员只有头颅而丢失了身体,如今世上只留下日本学者关野贞教授拍摄下来的一张照片来重现《帝后礼佛图》的神韵。虽然建国后岳彬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流失的国宝却留在了海外,现在龙门石窟的洞口中只留下两块触目惊心的伤痕,成为了国人的「百年心痛」。
像石刻造像这类的物品,原本安放在石窟、寺院等佛教圣地受人顶礼膜拜,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在国外博物馆的出现,都意味着原出处的一个损失,而这种损失又往往是灾难性的、无法挽回的。每一件文物的流失,大概也都伴有一个活现贪婪、狡诈、愚昧嘴脸的屈辱的故事。
本文写了很多关于国宝流失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内容,目的不是要声讨谴责,而是希望更多国人了解到海外流失国宝的现状,并希望有朝一日,这些被非法进口或非法转让的「海外游子」们可以叶落归根,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明轩
在中国艺术展馆的中间,有一处开放式的庭院,是模仿 17 世纪苏州一个园林建造的。从月洞门走进园林区,通过长亭沿着园林的一边走,望向对面墙上竟是一步一景,变化万千,就像欣赏山水画卷轴,把卷轴张开的时候,看画的角度就有所不同。途中有高矮不一的奇石,竖立在园林里就像悬崖峭壁,石上玲珑剔透的孔就像天然洞穴。中国的石山是山水的缩影,花园里的瓷砖地面就像山下一泓平静的湖水。
这座园林,The Astor Chinese garden court,是文森特·阿斯特夫人(Vincent Astor)出资兴建,她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长期信托人和捐助者,年幼时在中国生活过,甚至还会说几句苏州口音的中文。园林里的物品全都是在苏州以手工制成,在 1980 年请中国建筑研究院陈从周教授及 26 位中国工程师和工匠在这里组合起来。这段历史对美国来说是个里程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之间第一次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
第二层的欧洲绘画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世闻名的欧洲绘画(European Paintings),收藏了 13 至 19 世纪西班牙、法国、荷兰、意大利等国顶尖画家丰富的藏品,是除其本国之外欧洲绘画艺术品最大的收藏地。
马略的胜利
让我们从 12 世纪的亚洲来到 18 世纪的威尼斯。这个展览厅里的大幅油画都是贾姆巴·蒂斯塔·提埃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作品。他是意大利 18 世纪初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擅长以生动而戏剧性的手法演绎历史和神话故事的场景,把景象像舞台剧一样宏大的展现出来。
这幅马略的胜利(The Triumph of Marius)十分壮观,以高超的技巧画成,挥洒自如。提埃波罗的大型绘画通常占据整个场地,在装饰缤纷的房间里包围着观众。这里的作品是为他早期的赞助人家族在威尼斯运河上的豪华大宅创作的,请看玻璃门之间那堵墙上那庞然的长画,主题是古罗马历史上的一刻:凯旋归来的马略(Marius)将军高高的坐在右边的战车上,押着俘虏回来的敌人首领,即位于画的前景披着红斗篷的倔强人物——努米底亚(Numidia)国王朱古达(Jugurtha)游街示众。
在提埃波罗的作品里,人物的姿势、表情和组合多样化,接近顶部随风飘扬的黄色旗帜、明朗的天空、平面上的光暗处理,即使在细节里也充满戏剧感。这种历史场面以及取材于圣经的题材,在欧洲艺术当中都很受欢迎。
托雷多风景
这幅动人托雷多风景(View of Toledo),在艾尔·格雷考(El Greco)的作品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艾尔·格雷考这名字在西班牙文中就是希腊人(The Greek)的意思,他生于克里特岛(Crete),在岛上学会制作东正教的圣画。搬到威尼斯之后开始接触意大利绘画,之后在西班牙城市托雷多(Toledo)定居,这幅画就是 16 世纪末在托雷多画的,是他最伟大的风景作品。
这幅画表现出 El Greco 独有的风格,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艾尔·格雷考的眼中,他寄居的城市竟然如此宏伟壮观,人们把这幅画称为托雷多的理想化塑像。画中描绘了从北边看到的城市东面部分的景象,从这一角度本不应该看到大教堂,但在格雷考的虚构中,大教堂被移到了巍峨屹立的皇宫,也就是阿尔卡莎城堡(Alcazar)的旁边。
天上乌云密布,显示上帝和大自然的力量把建筑物都遮得昏暗了,树叶都变成灰绿色。这幅画的切入角度也是诠释性而不是写实性,事物的形态有点虚浮和扭曲,变成不寻常的形状,这也是艾尔·格雷考所画的人物的特色。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展出的艾尔·格雷考其他优秀作品中,大家可以欣赏到这些特点。
亚里士多德与荷马半身像
这幅阴暗的油画是亚里士多德与荷马半身像(Aristotle with a Bust of Homer),里面长着胡子的人就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智慧当然不是肉眼看得出来的,可是这正是各地的艺术家努力捕捉的一种特质。我们在亚洲艺术馆看到的佛陀和菩萨正是智慧的表现。
这幅画用很不同的手法表达智慧,这位哲学家站在黑暗当中,光线照射在他的脸上、白色衣袖和右手上。他的右手扶着半身雕塑,但却没有看着雕塑,而像是在沉思,脸上一副忧虑的样子,表现出个人独有的感悟和忧郁的心情。图画有深厚的人性化特征以及戏剧性的光暗对比,是伦布兰特(Rembrandt)的独有特色。
伦布兰特是 17 世纪的艺术家,在阿姆斯特丹创作,当时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期。这项作品是为一名意大利赞助人所画的。这位赞助人要求他画一位哲学家,却没有指定是哪一位。伦布兰特以十分原创的手法完成这项使命,他笔下的亚里士多德穿着现代化的奇装异服,而不是传统的装束,请看他肩膀上吊着的金链,上面有个圆形的雕饰,刻着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的肖像,画里的半身雕塑是第三位杰出的古人,创作史诗的诗人荷马(Homer)。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荷马是过去,亚历山大是未来,几个时代的思想家和统治者在这幅画里贯穿了起来。
后来,伟大的梵高(Vincent van Gogh)称赞说「画家之中只有伦布兰特才有特点,或者说几乎只有他才有的特点就是人类眼神之中的那种柔和,那种令人心碎的柔和,那种超乎常人的无边的眼神,看起来是那么自然」。
持水壶的少妇
约翰尼斯·佛梅尔(Johannes Vermeer)创作这明亮的油画的时候是十七世纪,和伦布兰特同期。佛梅尔现存的作品只有 36 幅,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典藏了其中 5 幅,包括这幅 Young Woman with a Water Pitcher。
佛梅尔擅长画宁静的室内景物和女子,在这些家居环境里,他把简单的场景描写的很有诗意。请看女子头上和肩上簇新的白布与光线透过房间的情形,包括射在墙上的柔和光线和水瓶、水盆上的亮光,佛梅尔善于捕捉光线的视觉效果,强调出宁静的感觉。这幅画构图精美,画里的每一个元素都配合的天衣无缝。作品虽然在荷兰创作,但却有荷兰之外的元素,墙上的地图暗示比较广阔的世界,而桌上的布又来自土耳其。
第二层 19 世纪与 20 世纪早期欧洲绘画与雕塑馆
这部分展览的是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European Paintings and Sculpture。
1866 年的年轻女士
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在 1866 年创作这幅画,Young lady in 1866。画中主题的现代感使巴黎评论家印象深刻。当时人们预期艺术品的主角都是历史、神话或圣经里的人物,可是这幅画里穿着粉红色长袍的少女并不是这样的人物,而只是当时一位普通女子,相信她是和木架上的鹦鹉一起站在画室里当模特。就像这个展览厅里的其他作品一样,画里的主角是穿了戏服的,就像演员扮演着一个角色一样,展览厅里还有另一幅画,同一个模特穿的和斗牛勇士一样。
人和鹦鹉一起,显得有点不协调,马奈的这幅画很可能是回应前一年另一幅更出名的油画,在隔壁的展览厅古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画的备受争议的巨幅油画《妇人与鹦鹉》(woman with a parrot)。把两幅作品比较之下,当时的一位评论家惊叹:「这些现实主义画家什么都可以做出来」。
鲁昂大教堂
19 世纪末,油画的发展到了选择不同路线的关头,库尔贝和马奈等画家的实验作品颠覆了已逝大师的传统,而摄影技术发明后,绘画不再是记录影像的唯一手法,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挑战。
印象主义就是绘画届对当时的一种回应,这新路线的先锋之一就是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这个展览厅有很多他的作品,包括这幅 Rouen Cathedral,画的表面有明显的笔触,色彩丰富,其处理颜料的手法跟过往的已逝大师之作有明显的分别,如刚才佛梅尔的《拿水瓶的年轻女子》。
保守的评论家把莫奈早期的作品称为「草稿」,或者是「未完成的作品」,原因是作品有很明显的画笔的痕迹。这些油画表面层次鲜明,细看之下,主要是看到画笔的笔触,而不是图画的主题,可是在一段距离之外,画笔的线条融合起来,观众可以认出画的是干草堆、白杨树、水仙花、海边景色等等。
很多艺术家主要在画室内创作,而莫奈更喜欢在室外露天的环境创作。在现场创作的时候,莫奈可以观察光线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这正是他主要的创作主题。1890 年他开始创作系列作品,例如《鲁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的歌德式外墙不同时间和天气中展现的不同面貌,他同时张开几张画布,随着时间流逝而逐一创作,在两年间画出了 30 多幅大教堂的画作,其中这幅起名叫「阳光」。
麦田与柏树
这副夏天风景画 Wheat field with cypresses 笔触轻快,厚厚的颜料表现强劲的风势,树木和麦田作物随风摆动的动态及下午的热浪,这种直接的感觉很令人震撼。
梵高(Vincent van Gogh)在法国南部圣雷米精神病院(Saint-Paul-de-Mausole mental asylum)度过一年,画了一系列作品,这就是其中一幅,专为捕捉普罗旺斯(Provence)乡间那点缀着丝柏和橄榄树的景色。梵高在 1888 年到达法国南部的时候,被郊外到处可见的柏树所吸引,画了好几幅以这种参天大树为主题的画。
梵高把柏树的形态比作埃及的方尖碑,把它形容为「艳阳之下,风景中的一抹黑色」。整幅画完全没有直线的笔触。所有的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柏树像一团黑色的火焰,不停地向天空喷吐着。那随风摇晃的柏树犹如擅动的灵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间飞舞,那是灵魂深处的呼喊,那是对生活的渴望,那是对现实的无奈和悲痛欲绝。梵高一直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生命与力量。
晴空之下的光线,郊外明亮的色彩也吸引着梵高,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欧洲北部,天气比较恶劣。梵高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描绘了这幅画:「我有一幅布面油画,上面有丝柏、一些麦穗、罂粟和蓝天。蓝天就像一块多色的英格兰格子花呢,使用了厚厚的颜料」。梵高认为这幅洒满阳光的风景是他描绘夏季的油画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以同样的构图又画了三幅,分别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The Van Gogh Museum)、伦敦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London)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在梵高的时代,艺术世界急速变化,可是艺术家仍然在传统中寻找灵感,梵高也不例外。19 世纪后期,欧洲艺术界四分五裂,印象派和其他一度是革命性的潮流逐渐被人接受,艺术家开始探索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在要求日益高涨的市场里自由创作。
第二层的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中亚与南亚后期艺术馆
从欧洲绘画馆走到这个非凡的展览厅,Art of Arab Lands, Turkey, Iran, Central Asia, and Later South Asia,我们已经走回五百年之前,向东走了几千里路。
穆罕穆德于公元 622 年创建伊斯兰教,在随后的世世代代中,伊斯兰教从阿拉伯的麦加向西传到了西班牙,向东传至印度、中亚和中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伊斯兰艺术品主要来自 7 世纪至 19 世纪,用 12000 件藏品反映出伊斯兰文化的多元性和广范程度。展览非常重视展品的不同地域背景,以此强调伊斯兰教并没有产生一种完全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通过数个世纪的演变和文化影响将一片广袤的地区连接了起来。
本馆收藏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文物包括来自整个古代伊斯兰世界的陶器和纺织品,以及出自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等地的玻璃制品和金器;波斯和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宫廷画;还有 16 世纪和 17 世纪的古典地毯等。
祈祷者壁龛
一座清真寺最重要的部分是「米哈拉布」(Mihrab),即指明麦加方向的壁龛(Prayer Niche),其摆放的位置必须经过精心安排,让信众祈祷的时候都面向圣城麦加。麦加是先知默罕默德的出生地,也是伊斯兰教朝觐的圣地。
这个装饰精美的壁龛是 1354 年创作,来自伊斯法罕(Isfahan)的伊玛米(Imami)伊斯兰学校,由镶嵌的小釉面砖拼接起来形成各种纹样和铭文。伊斯兰教文化中书法是主要的艺术形式,这个壁龛里有三种不同的字体:
- 《古兰经》的经文从外框的右下角一直延伸到左下角;
- 第二段铭文是穆罕默德的箴言,以库法体(Kufic)书写在壁龛拱门的尖顶边上;
- 第三段铭文以苏尔思体(Thuluth)写就,设在壁龛中心的框里。
里面的瓷砖有复杂的几何图案,多种深浅不同的鲜蓝色,是现存最早、最精美的镶嵌瓷砖艺术品的典范。
大马士革房间
大马士革房间(Damascus room)是个冬季接待室,随处都是主人用于接待来宾的摆设,拱门和喷泉把客人吸引进来,里面摆满接待用的长凳来邀请客人坐下,让客人欣赏天花板、墙上的壁龛、水果花卉的浮雕与家具上精美的花纹装饰。通常在冬季接待室隔着庭院的对面都有夏季接待室,装饰很相似。
这组室内装饰来自公元 1700 年的叙利亚大马士革城(Damascus)的一位富商家。当时的大马士革是奥斯曼帝国的贸易重镇,奥斯曼帝国势力强大,经常和欧洲军队发生冲突。刚才看到的提埃波罗为威尼斯商人所创作的油画,油画创作的时期大约和这个房间建造的时间相同。东西之间虽然时有战争,贸易却很少间断,还记得荷兰艺术家佛梅尔画里的土耳其桌布吗?多半就是从大马士革城交易出去的。
第二层的古代近东艺术馆
古代近东艺术(Ancient Near Eastern Art)藏品有 7000 余件,时间跨度从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 7 世纪阿拉伯人刚结束对外征服时为止。这些形态、风格、材料多样的作品,折射出数千年间曾在这一带繁荣国的诸多民族、城市、王国和帝国。陈列室的核心展品是一组精美的亚述浮雕,还有楔形文字泥板、平面印章和圆筒印章等。
人首翼狮雕像
这座人首翼狮雕像(Human-headed winged bull)是为一座位于尼姆罗德(Nimrud)的宫殿而创作。尼姆罗德就在今天伊拉克境内,公元前 9 世纪兴建宫殿的时候,尼姆罗德是所向无敌的亚述(Assyria)帝国的首都。
这浮雕装饰的用意,是要展示亚述帝国纳齐尔帕二世(Ashurnasirpal II)的威严和天赋王权。浮雕内容混合大自然和超自然的元素,象征皇帝既能抚慰神灵又能保护百姓。拱门的两旁有着令人一见难忘的神兽,每个神兽都有人头,戴着具有神性的角帽,长有鹰的翅膀和公牛或者狮子身体。请注意它们是有 5 条腿的,这是因为艺术家在创作时要令它们从前方看是站立姿态,而从侧面看是行进姿态。墙上的浮雕里面的皇帝有着种种权威的特征,如头饰、祭祀仪式用的器皿还有各种武器,画里还有他的随从,没有胡子的人是为皇帝服务的太监。他有天赐的守护者,包括长着翅膀的人和其他动物。
图像当中的一列文字,不断重复君王的称号和他的功绩,赞扬他建造了宫殿、征服了其他人民,这种文字叫做楔形文字,是五千多年前在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发明的。拱门外面有一幅地图,地图显示亚述帝国的位置。
欣赏古代文物的乐趣之一,在于发掘人类的根源,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被称为文明的摇篮。在这几个展览厅里,可以找到农业、城市、文字等等的起源,这些概念都是在西亚发展起来的,展览厅里有一些重要的文物反映这些概念产生的经过。从地中海东岸到中亚以西的土地,有几个蓬勃的文明在早于公元 8000 年前相继兴起。
从古代近东艺术馆走出,即完成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第五大道」(The MET Fifth Avenue)主馆的游览。走完了这里的 400 多个展厅,领略过了伟大的艺术,是否找到了让您特别受感动、有共鸣的作品呢?我相信无论是欣赏传统的艺术品还是彻底开拓新方向的艺术品,博物馆的广泛收藏都可以让观众思考艺术品多方面的关系,不同时期、地域、艺术家甚至作品的材料都能有不同的联系,这里的艺术品鼓励我们不断探寻研究,每次参观都能发觉远古和今天的关系,以及今天和将来的联系。这里就像百科全书一样,让您细细欣赏、学习,令您流连忘返。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常态化的展出以上介绍的永久性藏品的同时,还不定期的举办各种主题的临时展览,分布在馆中各个预留出的位置,游客在游览前可以先做些功课,查询一下近期的阶段性展览。如果有时间的话,建议您再去看看其他两个分馆,一定也很值得。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丰富的游客互动活动
我们国内的游客习惯了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助欣赏艺术品,但美国的博物馆、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所的共同亮点就是经常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Event 或 Program)以加深游客对艺术品的理解、增加互动性与趣味性,这与他们开放式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接下来我来介绍几个很有意思的活动,鼓励大家多多参与。
带导游的游览活动
此类活动通常有明确的主题,有的是带您快速地浏览一下馆内最著名的精华所在;有的是针对某一展馆进行详细介绍,如这段时间里,每周二至周五中午 12 点至下午 1 点会有中文「中国艺术(Arts of China)」的讲解游览,届时在博物馆入门处的大厅(Great Hall)中集合即可参加;还有以内容为主题的专项游览,如音乐艺术主题游览;甚至会邀请来一些专家与观众就某一艺术品进行讲解。这种带有讲解的游览活动无疑会令游客对艺术品的理解更深化,此类游览大多不需要提前注册,根据网站找好想参加的主题与集合的时间、地点,届时跟着讲解员一起出发就行。
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制作艺术品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么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中,由艺术家手把手指导创作一件属于自己的艺术品,那是多么兴奋的事。博物馆的地下室有一间工坊,专门为游客使用,助其实现艺术之梦。不过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个项目是需要提前注册并缴费的。有趣的是,今年 5 月要推出一个中国陶器雕塑(Ceramic Sculpture)的教学制作项目,为期三节课,是为了迎合 4 月至 7 月展出的「帝国时代:秦汉时期的中国艺术」(Age of Empires: Chinese Art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展览而作的,感兴趣的朋友赶快注册吧。
周日工作室
每周日下午 1 点到 4 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会挑选一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免费为游客提供现场创作的活动。与上述的高端教学活动不一样,这个是没有门槛限制、面向所有人开放的。
现场临摹、绘画
我们经常在艺术博物馆看到有艺术家或爱好者在艺术品前临摹,这种专业性的临摹是需要提前申请的。如果这些艺术品激发了您即兴绘画的冲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十分欢迎并鼓励的。游客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手中的画笔来代替相机,留下美好的回忆。博物馆不仅为现场需要素描服务的游客提供必备的物品,如简易画板或铅笔(素描纸本需要游客自行携带,且只允许使用铅笔),还会在特定的周五晚 6:30 至 8:30,邀请艺术家做现场指导。
现场演讲与座谈
如同 TED 演讲一样,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定期开展关于艺术、考古等方面的演讲或座谈会。有时是邀请专家来做专题讲座,有时是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定期分享近期的研究成果。
现场艺术表演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不仅满足了对欣赏艺术品方面的渴望,还会邀请艺术家现场创作,让观众亲自目睹艺术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这些艺术品有时是画作、是雕塑,也有时是音乐等听觉享受。博物馆一层埃及艺术馆旁,有一个可以容纳 700 人的小型剧场,这里是博物馆用来举办音乐或舞台艺术表演的场地。在 4 月 1 日,为庆祝「帝国时代:秦汉时期的中国艺术」展览开幕,博物馆特别邀请了我国音乐家谭盾前来表演,相信届时会有非常精彩的声光盛宴。在二楼大堂的 「Balcony Bar」 酒吧处,周五及周六的晚餐时间(4-8:30pm),也会有专业的弦乐四重奏乐队「埃塞尔和朋友们」(ETHEL and Friends)为游客演奏音乐。
周五特色活动
每周五晚,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会将上述的一些活动打包,组成极具特色的 「周五活动」(MetFridays),人们看展览、听讲座、讨论艺术品、学绘画、欣赏音乐、品尝食物与美酒,欢度周末,很多项目都是免费的,只需要您的门票即可参加。
面向成人的短期艺术鉴赏课程
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做您的教室,各种艺术品作为您的课本。博物馆为成人提供了短期艺术鉴赏课程,由各展馆的馆长亲自授课,级别相当高啊。不过需要提前预约与付费。近期将要开展的是 「古希腊和罗马艺术」(The art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青少年教育活动
在美国这个重视教育的国家,很多博物馆、艺术馆都有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然也不例外。首先所有纽约市的中学生都可以申请 「青少年通行证」(Teen Pass)免费参观博物馆,而博物馆也按照年龄段(11 岁-14 岁、15 岁-18 岁)制定了符合他们理解能力的教育活动,如低年龄的孩子参加的艺术探索、周六素描课、暑假活动,到高年级学生参加的青少年工作室、为以后想从事艺术职业的孩子提供专业化的技巧提升项目,以及面向高中或大学生的实习机会与奖学金等,以此来激发他们的艺术细胞、提高艺术创造力、培养成为未来的艺术工作者。
家庭亲子互动项目
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一点相信所有的国人父母都深有体会,美国人同样深谙此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地下一层有一个「诺伦图书馆」(Nolen Library),每天都会定时为孩子们读书讲故事;周四、六有为 3-6 岁孩子设立的艺术启蒙项目(Start with art at the MET);周六有为 7-11 岁孩子准备的 「艺术之旅」(Art Trek),更有每年春、秋两学期开设的艺术课程(Children’s Class)。总之,如果想让孩子们接受艺术熏陶与兴趣培养,恐怕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数字化资源介绍
数字化建档是各个博物馆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在这方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做的非常棒。他们不仅为 44 万余件藏品分别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开放给公众查询浏览,而且通过对艺术品的标签(年代、出处、分类)建立模型,演化出一个强大的知识库系统,称为 「海尔布伦艺术品历史的时间轴」(Heilbrunn Timeline of Art History)。您可以检索到任一年代、地域的艺术品及详细介绍,更可以按照某一主题来寻找一系列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如「美国早期殖民时代的咖啡(器皿)、茶(具)和巧克力」或「18 世纪下半叶在巴黎的美国艺术家」等,简直成了艺术品与考古学之中的「维基百科」。
网站为小朋友们专门创立了儿童专区(#Metkids),在这里所有的内容资源都完全符合孩子的视角和理解力。原本高大上的「艺术品历史时间轴」被时间机器所替代;动态电子地图变成了漫画版;曾经专业化的艺术品介绍文字换为循循善诱的口吻,就连讲解员也由小朋友来担任;用小视频来解答孩子们的提问、传授他们制作手工艺品的经验等。更可贵的是他们为鼓励孩子多思考、多动手,设计出丰富的问题、作业,让孩子们去完成,如在前文提到的《药师经变》壁画前,他们问到「假如要给你的学校画一幅壁画,你打算把谁画到画中?他们是什么姿势?」;在「明轩」苏州园林庭院中,他们建议「中国式花园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园林设计师,请用木头、黏土、石头和水来创造一个中国式花园吧」。这种服务意识与追求极致的精神都太值得我们的公共服务业去学习。
以上就是本人对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游玩与艺术品欣赏学习的攻略介绍,感谢您耐心看完本篇文章,但言语的表达是苍白的,真正鲜活的体验还需要您步入博物馆,去迎接千百年来人类创作的结晶给您带来的感动。
关于作者
本文投稿人 Harry Dong:80 后工科男,暂时居住在纽约州。向往大海与星辰,热爱运动、读书与音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曾游历美国多地,愿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成长。
Disclosure: We are an Amazon Associate. Some links on this website are affiliate links, which means we may earn a commission or receive a referral fee when you sign up or make a purchase through those links.
相关文章
Discover more from 美国攻略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