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Twitter 上很多中文用户转发消息:共和党大会 C-SPAN 直播收视率是民主党大会的 6 倍!
相差 6 倍!听上去拜登是要亡党的节奏。
这条消息并非凭空捏造,数字皆有出处,但第一不准确、可能是二手数据,第二有移花接木、操纵数据的嫌疑,是故意带节奏的假新闻。中文信息,典型的如「阿波罗新闻网」,标题《两党全代会 C-SPAN 现场直播收视率 共和党是民主党的 6 倍》,正文摘抄如下:
8 月 25 日(周二)出台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 C-SPAN 现场直播观看 8 月 24 日晚共和党全代会(RNC)的观众人数是观看民主党全代会(DNC)首夜直播人数的近 6 倍。
这一数据是《国会山》媒体率先发布的。数据显示,8 月 24 日晚 RNC 实况约吸引了 44 万名观众观看,而 DNC 首夜直播的观看人数仅为 7.6 万人。
根据尼尔森媒体研究公司之后发布的传统电视收视率,大约有 1,870 万电视观众观看了 DNC 第一晚的演讲,有 2,180 万观众观看了经 DNC 正式提名的总统候选人拜登在大会最后一晚的演讲。
尽管如此,观看拜登演讲的人数也比 2016 年观看希拉里获候选人提名之后的演讲的人数下降了 21%,比观看川普总统接受 RNC 提名之后的演讲人数更是少了 38%。川普总统当晚的演讲吸引了 3,490 万名观众观看。
这条拙劣的新闻貌似翻译自 The Hill:First night of GOP convention delivers nearly six times more views than start of Democrats’ event on C-SPAN livestream,New York Post 等媒体此后跟风报道,何清涟女士在 Twitter 上以中文转发。
共和党大会的收视率是民主党的 5.8 倍!Trump 的号召力比 Biden 强这么多吗?如果你再看一眼 C-SPAN 的数据详情:「8 月 24 日晚 RNC 实况约吸引了 44 万名观众观看,而 DNC 首夜直播的观看人数仅为 7.6 万人。」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我看到这两个数字的第一反应是:
- C-SPAN 要破产了吧?两会这种大事件,加起来全国只有 50 万观众?
- 估计民主党的支持者都不看 C-SPAN?
- 共和党支持者看 C-SPAN 的貌似也很少?
即使仅看阿波罗这条中文新闻,此后引用尼尔森的数据,说「大约有 1,870 万电视观众观看了 DNC 第一晚的演讲」,换言之,C-SPAN 的 7.6 万观看人数,仅占电视观众的 4%,并且完全没有代表意义 — 证据就是:其人数对比与完整的数据南辕北辙、相差巨大。忽略整体数据,单挑一个样本极小、且没有代表意义的极端数据说事,起个耸人听闻的标题,这些「媒体」为了博取眼球真是太拼了。我也来告诉你一个新闻:根据 gonglue.us 统计,《全世界的中文网民有 80% 在美国》!震撼吗!?
在不情愿地承认,根据尼尔森的数据,「有 2,180 万观众」观看拜登最后一晚演讲之后,这条报道又接着说,「比 2016 年观看希拉里获候选人提名之后的演讲的人数下降了 21%,比观看川普总统接受 RNC 提名之后的演讲人数更是少了 38%。川普总统当晚的演讲吸引了 3,490 万名观众观看。」
虽然没有光看 C-SPAN「6 倍」那么大的差距,但就算看所有电视频道之和,Biden 演讲的观众比 Trump 演讲的观众仍然要少了 38%,还是咱「建国大帝」强悍,对吧!?
不对。
首先,上述报道引用的数据多处错误,有可能是尼尔森发布之后修正过、而报道引用的是二手数据:
- 民主党大会第一夜的观看人数是 1,970 万,不是 1,870 万;尼尔森的原文在这里。
- 民主党大会最后一夜的观看人数是 2,460 万,不是 2,180 万;尼尔森的原文在这里。
- Trump 2016 年 RNC 的提名演讲,观看人数是 3,220 万,不是 3,490 万;尼尔森原文在这里。
其次,这条报道先说今年民主党候选人 Biden 的演讲 2,180 万观众(应为 2,460 万),再说 2016 年民主党候选人 Hillary 的演讲观众更多,意思是「纵向对比、Biden 不如 Hillary」;接着说共和党候选人 Trump 的演讲观众又要更多,误导读者「横向对比、Biden 更不如 Trump」,其实是偷梁换柱,因为截至 8/26 我写这篇文章时,今年 Trump 最后一晚的观众人数尼尔森尚未发布,根据 The Hill 的报道原文,这里用的是 2016 年的尼尔森数字(不知为何中文报道没有体现这一点),我上面指出了,不是 3,490 万,应该是 3,220 万。
用 Biden 今年的数据,对比 Trump 去年的数据,你这是用前朝的剑杀本朝的官啊!
现在看电视的人每年都在减少。我刚来美国、还住公寓的时候,有台小电视,二宝出生没多久把它砸坏了。后来搬进大房子,趁黑五买了台大电视,几个月前孩子在客厅里追逐打闹,不知扔了个什么玩具,又砸坏了。我们反省了一下:过去半年自己看电视可能加起来不到十次;孩子的网课、娱乐,主要是用他的 27″ iMac;我们不管是工作、还是偷闲看电影和电视剧,要么用电脑,要么是在手机和 iPad,电视可有可无,更从来没有订阅过收费电视频道。所以,把这台大电视处理了之后,我们没有再买电视。
如果要纵向与横向对比的话,请看以下表格。
尼尔森发布的观众人数
(人数单位为万;点击数字可查看原文)
共和党 | 民主党 | 对比 | |
---|---|---|---|
2016年第一夜 | 2,300 | 2,600 | 民主党多 13% |
2020年第一夜 | 1,700 | 1,970 | 民主党多 16% |
2016/2020 变动 | 减少 26% | 减少 24% | |
# | # | # | # |
2016年最后一夜 | 3,220 | 3,000 | 民主党少 7% |
2020年最后一夜 | N/A | 2,460 | N/A |
2016/2020 变动 | N/A | 减少 18% |
不管怎么看,说「Biden 演讲观众比 Trump 演讲观众少 38%」都是故意误导读者的假新闻。由于看电视的整体人数每年都在减少,民主党大会第一晚的观众确实比四年前下降了很多,但是共和党第一晚的观众数量也比四年前下降了、而且下降的幅度更大;根据尼尔森目前发布的数据,民主党大会第一晚的观众不但没有比共和党少,反而要多 16%;最后一晚的数据尚未发布。
除了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外,还有一种误用或操纵数据的常见手法是 「cherry-pick」,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数据,而忽视对自己观点不利的数据。比如下面的这条 tweet,引用了 Breitbart 的「报道」,说根据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的报告,若将联邦最低工资提高到每小时 15 美元,将使 130 万美国人脱贫(只占 3800 万贫困人口的一小部分、作用不大),但同时会使另外的 130 万人失去工作(副作用很大)。这样看来,不但在做无用功,甚至可能得不偿失。
但问题是,根据 CBO 的报告(点击这里),到 2025 年,除了「将让 130 万人脱贫」外,把时薪提高到 15 美元还将提高 1,700 万人的工资收入,因为这些人的收入原本会低于每小时 15 美元;还有另外的 1,000 万人,虽然原本收入略高于 15 美元时薪,工资收入也可能会因此受到推动而增加。事实上,在 CBO 的报告概览中,这两条「好处」写在最前面、出现在「130 万人失业」之前;请点击这里查看原报告、第 2 页、「At a Glance」、第一项。
换言之,根据 CBO 的报告,若将联邦最低时薪提高到 15 美元,到 2025 年:
- 好处:1,700 万人的收入必然会因此增加。
- 好处:另外 1,000 万人的收入也可能会因此增加。
- 好处:130 万人因此脱贫。
- 坏处:130 万人因此失业。
这么看,是不是就没那么糟糕,甚至可能是一件好事了呢?
Disclosure: We are an Amazon Associate. Some links on this website are affiliate links, which means we may earn a commission or receive a referral fee when you sign up or make a purchase through those links.
相关文章
Discover more from 美国攻略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总统其实影响不大,不过纽约这地方再让民主党搞下去就真的完了,law and order 某些时候很正确。
同样看着推特上那些支持川普的华人
感到可怕?
我对极端思想更多的是厌恶。没什么好怕的。
湖南人毛满脑子都是极端思想,湖南人吃极端的辣,你厌恶不厌恶?
你这个例子极端的蠢。
挺版主。我不反对共和党,共和党有很多优秀的人,比如里根。但目前共和党显然被川普的个人主义绑架了,反科学,任人唯亲的准独裁者(其子,其女,女婿等都身居要职),治国没有任何纲领和原则,按性情随意发挥,为个人利益/为选举不惜分裂美国,宣传仇恨/恐惧,太多了。。。在新冠/BLM 等多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美国最需要 leadership 的时候,他根本不屑于团结美国,给人以希望(川普甚至都懒得做做样子),太多了。。。
所以共和党党内都有不少人站出来反对他,包括 Lincoln Project, Republicans for Biden campaign 等,包括川普家族的亲人,他的前内阁官员,甚至掌控参议院的共和党老大 McConnell 都说共和党人竞选参议员/众议员,有必要的话,可以和川普划清界限。
另外,抗疫如此失败,还指责 WHO, 中国,民主党,CDC, Fauci 以转移矛盾。更关键的是,川普这么无能,还在 Twitter 上一口一个 China Virus 的种族歧视与种族仇恨言论(只差在商店门口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更有意思的是,或者说更让人震惊的是,竟然依然有这么多华人支持川普。我猜想可能很多华人并不太在乎一个国家到底是民主还是独裁,并不太在乎美国的走向,也并不太在乎全世界是不是越来越和平美好。而仅仅是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强一点之类的原因来美国,只是为了川普可能会带来的那一点未必会兑现的小小利益(哪怕川普还对着你喊:Kong Flu)。
我并不反对共和党,只反对川普。他不只是某项政策的对错,而是动摇了美国的国本,比如三权分立为基础的民主制度。如果说对共和党有点失望的话,也仅仅是没有更多的/更广泛的共和党人站出来和川普划清界限,没有以国家利益为重,党派利益次之。
作者不厌其烦地在这里挺民主党,贬共和党。昨天还费大力气翻译了一个所谓共和党议员为什么支持拜登的文章。难道民主党不玩弄文字游戏吗?
你如果看到民主党的政客玩弄文字游戏,赶紧去揭露、批评啊!不然难道等着被玩死么?
原来这个论坛是政治论坛,你是给民主党站台的? 民主党支持暴民打砸抢烧,你也支持吗? 民主党的下跪式政治,你支持吗?或者说,你到美国做共产主义接班人来了?
很多政客满嘴胡言,你这么逻辑混乱,必然跟他们是一丘之貉。那些政客支持 Black Lives Matter,你既然跟他们是一丘之貉,必然就是支持打砸抢烧。你自己支持打砸抢烧,却来胡乱指责他人,这种双标行为让人恶心。我在正文里替你家 Trump 攻击 Fake News,又在评论里号召揭露与批评民主党政客玩弄的文字游戏,你居然倒打一耙,说我是共产主义,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白眼狼。
民主党哪里支持打砸抢了?民主党只是支持 BLM, 只是有解决种族歧视和阶层固化的意愿,是文明的方向。
BLM 之所以爆发,不正是川普这种人不断宣扬「China Virus”, “Kong Flu” 之类的歧视/仇恨言论么?不断歧视少数族裔,歧视女性。赤裸裸的白人至上,男权主义。而且没有任何解决这些系统性的种族歧视/种族仇恨问题的意愿,没有任何解决美国系统性的阶层固化(黑人生在穷社区,穷家庭,因此大概率继续穷)的意愿,才导致 BLM 愈演愈烈。
至于 BLM 里夹杂的打砸抢,夹杂的枪击事件,很明显左派和右派的极端分子都混入其中。比如 Wisconsin 枪杀三人的少年,就是 Trump supporter. 另外别忘了,美国社会不安全的一大因素,大力支持拥枪(特别是支持大型枪支)的,恰恰是共和党人。美国步枪协会,到底是谁在资助,你不会不知道吧。
您的孩子哪怕上了藤校,在川普这种言论氛围下,因歧视带来的隐形职业天花板,也是挡住您家娃(以及所有后辈)一生的隐形障碍。别以为会比黑人的命运好多少。搞不好还会反华,甚至连基本的安全都有问题:少数 Trump supporters 觉得你们华人就是 virus, 先除之而后快。
川普这类种族歧视者,准独裁者(…),就是美国的毒瘤。至于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政策差异,相比之下,都不是大的问题。
谢谢你,在我俩前面两条评论已经开始阴阳怪气的情况下,你还能讲道理。
川普这种人,本就应该人人唾弃他,为了美国的前程,也为了世界和平。至于传统的共和党和传统的民主党的政策差异,其实很多时候难分对错,各有千秋,两者并存且相互妥协才是更好的结局。大家不用把精力用在抨击共和党身上。
The Hill 是左媒吧?左媒造 fake news 造惯了。这次造到自己头上。哈哈。
在 Google 里搜索「media political stance the hill」,前两个结果是 allsides.com 和 mediabiasfactcheck.com,都说 The Hill 是政治倾向居中:
– allsides.com 链接
– mediabiasfactcheck.com 链接
我以前还比较信任它,但是它的这一篇报道我认为水平低劣。
其实左媒造假或者故意曲解故意误导的例子更多。谷歌一下即可。这里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我建议您的文章还是不要涉及政治为好。
「不要涉及政治为好」……
如果那样,我还不如回中国。吃的好,故乡近,同样的收入随便找个沿海城市潇洒得飞起。
恰恰相反,我认为在美国定居下来的华人移民应该积极参政议政。
从阿波罗的中文描述来看,就是文字游戏故意模糊一些概念:
比如标题里「现场直播」正文里实际仅包含网络直播渠道,而结尾的「川普总统当晚」实际上是指 2016 年,但是故意不说清楚。
还是没看懂【6 倍】的问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