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子女的心理健康、一二代移民的文化冲突和语言障碍

《洛杉矶时报》昨天发布了一篇长文,Mental health in Mandarin Chinese: a starter kit for dialogue,作者是 Helen Li, Phi Do, Ada Tseng 。文章讨论了华人移民二代的心理健康、家庭与学校里的的文化与观念冲突。

华人家庭、以及闲聊和打招呼时经常用到的一些用语,比如吃苦耐劳、要面子、家长强调「为了你」的牺牲,以及评论孩子的身体,说「你长胖了」、「你晒黑了」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让他们自卑。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代移民来说,这篇文章有很好的警示作用。我自觉算是比较开明,但也经常会有觉得做得不够之处,此外也常需要提醒甚至制止老人们对孩子的一些言论和做法。

下面是前半篇节译。如果你英文好的话,建议阅读原文

###

我和妹妹在弗吉尼亚的里士满长大,妈妈会评论我妹妹的身体,说她胖、皮肤黑。妈妈并不是有意伤害我们。实际上,她坚持认为这是大实话、「为了你好」,觉得我们太「敏感」了。我眼看着妹妹丧失了自信。

学校里教导我们要积极接受自己的身体、为自己发声。但在家里,我们找不到合适的普通话,来描述我们学到的这些词汇。我们不知道如何用普通话说「depression」、「anxiety」和「fat-shaming」。我们不过是从家里看电视学到了有限的一些中文词汇,而那些节目并不是讨论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努力用父母的语言与他们交流的第二代移民,我们经常结结巴巴地努力寻找合适的词汇,来准确地表达我们的经历。而即使是双语治疗师也表示,很难将英文的心理健康术语翻译成普通话。

《洛杉矶时代》与说普通话的心理健康专家、学者、译者、以及社区成员举行了会议。我们请他们列出经常导致跨文化误解的词汇。他们还提供了一些他们认为有助于开诚布公的用语。

他们告诉我们,尽管普通话里有官方的诊断词汇,但这些术语往往过于专业,很多人并不熟悉。一些情感概念,如「vulnerable」,没有直接的翻译。有些在普通话中带有更严厉的含义。例如,「boundaries」的意思是给某个人留点有益的空间,但如果你翻译为「边界」,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严格、将人拒之门外的界限。而且在中国、香港、台湾以及其他讲中文的海外华人社区中,术语各不相同。

但专家们都同意: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偏见,尤其是在老一辈人中。

直到学会了「自卑」这个中文词汇,我才算是缩小了一点与父母的沟通障碍。我不再只是说「我不喜欢你那样说」,而是能够清晰地表达,他们的话对我产生的影响 —— 让我「自卑」。

专家们还强调了理解父母为什么会这么说的重要性。对于我的移民父母来说,为了生活他们不能「敏感」,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我们的世界观、以及表达它们的词汇,是由我们成长的社区文化所塑造。找到词汇中的差异,成为我们疗伤的起点。

受到关于语言细微差别和力量的故事的启发,我们想分享一系列在普通话中谈论心理健康时对其他人有帮助的词汇和短语。需要注意的是,谈论心理健康可能很微妙,可能引发情绪,许多人可能永远都不会觉得能与亲人探讨这些话题。但我们希望这些词能够引发你和家人之间的对话。

内疚

有些中华文化价值观可能会将应对能力的缺失视为软弱、懒惰或无能的标志。这些文化期望带来的内疚也可能使人们无法认识、或承认他们需要帮助。

吃苦

「吃苦」是一个中文术语,指的是忍受生活中的困难的重要性。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含义与英语谚语「no pain, no gain」有点类似,但它可能被用来否定年轻一代的挣扎,例如,父母可能会说「你不知道什么是吃苦」。

对于双语治疗师 Jessie Li 来说,吃苦是关于忍耐 —— 问题是你是否需要忍耐?它是你为了成功而必须克服的压力吗,还是说你其实最好能摆脱这些痛苦?

面子

在中国文化中,「面子」的概念是关于维护你的声誉、尊严和荣誉,并且你的个人声誉又会影响你家庭的声誉。

「人们有这样的观念,你应该把心理健康问题留在家里。如果让外人发现了,会『很丢脸』」,社会工作研究生、未来想成为治疗师的 Roy Ho 说。

台湾作家、 LGBTQ+ 倡导者 Lance Chen-Hayes 表示,他经常与有酷儿子女的父母一起解构「面子」这个概念。「这是为了帮助他们确定,什么才是重要的,」他说。「当他们真的思考后,会发现『保存面子」排在最后,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酷儿孩子的幸福。」

为了你

「不论我的客户年纪多大,每个人都谈论他们与父母的关系,」Li 说。孝顺和尊敬长辈的价值观,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根深蒂固。她说,父母经常使用「为了你」这个词来强调他们「为了你」或「因为你」所做的牺牲。同样,「为你好」则是父母用来为严厉管教开脱的原因。

「如果父母说,『我是为了你才来到美国』,而他们以此要求的回报就是你有一个好成绩,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大的压力,」Li 说。

与孩子分享你过去所做的牺牲,有可能会产生良好的结果,她说。「但如果你将它用作武器,这并不利于健康的关系,通常不会产生良好的结果。」

父母有可能因为想让孩子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从而离开祖国、在另一个国家从头开始。但把牺牲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她说。

身体形象

在普通话中,对人们身体的评论非常随意。家庭成员会互相打招呼说「你长胖了」或者「你变瘦了」,就像关心他们工作进展那样轻描淡写。这些文化差异有时如何创造关于身体形象的误解,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Li 说,她的客户中,常见的一个不自信感,来源于在成长过程中被称为「胖」。她认为,应该提醒人们,普通话使用者可能没有美国人对身体羞辱的观念。

对于可能小时候缺少食物的老一代移民来说,「长胖了」可能是赞美的话。在亲戚和朋友之间使用时,它可能被视为无伤大雅的玩笑。但在美国文化背景下,这是非常伤人的方式,Li 建议你可以向他们解释,「这是用我的体重来攻击我」。

「壮」指身体肌肉发达,本来是中性,但对于男性来说,可能会被看作是赞美,而对于女性来说,可能会被解读为批评她们不够瘦。

Yellow Chair Collective 的心理治疗师和艺术治疗师 Chao Zhao 去父母家时,知道他们说「看你的胖脸」是好心。但当她看到女儿对自己的胳膊感到不自信时,她希望女儿能正面看待「壮」这个词。她会告诉她:「你不要瘦成杆一样」、「你要强壮,这样才健康。」

晒黑

在华人社区,评论身体外貌另一个常见的方式是谈论肤色。例如,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你晒黑了!」

中国很多护肤品牌主打「美白」,这个词是「美丽」和「白色」。这种到现在仍然非常普遍的偏见,源于过时的刻板印象,即低下层的户外工人往往肤色较深。「我那些肤色浅的客户会自豪地谈论晒黑,而肤色较深的客户却害怕晒黑,」她说。

2000 年,Nikki Khanna 发布了一本文集,《Whiter: Asian American Women on Skin Color and Colorism》——《更白:亚裔美国女性谈论肤色和肤色歧视》。对肤色的不同解释可能导致很多的不自信、困惑、和怨恨。

Derek Yang

生于湖南,先后在北京和广东学习与工作。2013年移居美国。EB-1 职业移民。非移民律师、非移民中介。Twitter @mrderekyang

Disclosure: We are an Amazon Associate. Some links on this website are affiliate links, which means we may earn a commission or receive a referral fee when you sign up or make a purchase through those links.

没找到您想要的信息?
请使用我们强大的搜索工具!

Comments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Stock images sponsored by depositphotos.com | Skimlinks